公祠:是由社会公众(受益百姓,或皇帝什么的)及某个阶层共同祭祀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先贤而修建的祠堂,是公共建筑物。
祠堂与公祠的共同点是,也可以作为社交场所、附设学校。
正因如此,宗祠与公祠建筑往往很讲究,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、有着高大的厅堂、精致的雕饰、上等的用材。如果是皇帝御封,可制直笃牌匾悬挂于堂门上方,显耀着这个家族的资本。
“乡贤窦公祠”是“公祠”还是“宗祠”?
“乡贤窦公祠”是何时建的?
“乡贤”是为谁?
带着这个疑问,小编近日与“乡贤窦公祠”主人的后裔窦国杰、窦太稳、窦仲贤、窦利德一起,来到了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陈范村的“乡贤窦公祠”。
来到“乡贤窦公祠”门前,大门上方有一牌匾,上书“皇清御赐 乡贤窦公祠 ”。
进入院内,两旁墙内镶嵌着咸丰至大清年间的祭祀铭碑。
拾级而上,来到祠堂平台。两旁分别矗立着“重修乡贤窦公祠功德碑”和“钦赐乡贤”两尊铭碑。走进正堂门前,看到门窗柱檐剥落的油漆,一种历史的沧桑跃上心头。
进入堂内,我心中悠然升起一种敬畏之心。正前方供奉一世祖“明赠文林郎始祖窦公讳宗”至十世祖“皇清敕封英烈将军十世祖窦公讳明远”、“皇清御赐乡贤十世祖窦公讳可权”之神位。

图为:祠堂三面墙面上张贴的由十九世孙窦沛然、二十世孙窦登华、二十一世孙窦待业绘画的二十四孝图。
据“乡贤窦公祠”负责人窦喜红、窦海洋介绍,“乡贤窦公祠”和“窦氏宗祠”是合为一体的,初建于明朝崇祯二十八年(1656年)。原祠堂有正堂三间,东侧院两所,一所为学馆,教育子弟读书。一所为祠堂会院,备有炊具坐凳之类,用于附近村落的人都来这里上学及朝拜之用。还有武楼一座,总占地两亩有余。后几经沧桑年久失修,再加上种种原因,到一九七零年被全部拆除,改建为民房。到九十年代初期,为弘扬先人之美德,教育子孙,族人多次酝酿集资重修窦氏宗祠。于是一九九五年春夏,多次向村委会请求重建“乡贤窦公祠”以彰祖德。后经批准在原祠的东侧奠基开工,历时一年,于一九九六年的七月竣工。占地面积38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280多平方米。现在的与过去相比,相差甚远。
窦喜红自豪的说,“乡贤”就是我们的十世祖窦可权。他是一名进士,曾在山西汾州主管狱讼刑罚。不论官场支付和个人生活,都十分俭朴并清廉,从不浪费银两。说起窦可权,想起了2018年10月我在焦作观看的,由焦作市文广新局主办,焦作市博物馆承办的《焦作历史名人廉政文化展》中一副“清廉自守戒后人——窦可权”的图片。
窦喜红接着说,焦作市博物馆有窦可权的事迹展览,我们博爱县有个“红色暨勤廉文化展基地”也有窦可权的勤廉事迹展。早在10年前,有一位来自广州的一名大学生,来这里了解窦可权的情况,他要写一篇论文是关于窦可权的廉洁事迹的,当时由于匆忙,也没有来得及问这名大学生的电话,现在感到很遗憾。
H84AXM@}YH1`9.png)
陈范村窦姓与山西窦庄、河南商丘、周口及江苏窦姓是否同一先祖?
.jpg)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