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认为这些方法是否起作用?
|
|
2022-1-13 10:59:45 窦氏文化网公众号 窦成章 阅读1390次 |
2020庚子年新春,一场瘟疫肆虐了武汉及其它附近地区,打乱了中国人传统的过春节的节奏,一纸命令开启了十四亿人民宅居家中过春节的生活方式,同时中国的经济也按下了暂停键。
一时间口罩脱销,一罩难求。我们知道从古到今瘟疫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,那么在没有发明口罩之前,我们的祖先出门是怎样防范的呢?
下面我们看一下古书上是怎么记载的吧!

书的原文是“凡遇瘟疫盛行之时,若出门走东往西,需饮酒几盃,然后出门。回家之时宜当饮酒之盃,然后可食别样物件,自然气状绝不染瘟,但不可至醉。如不能饮酒者,出入可食姜蒜,或将蒜塞进鼻内亦可甚妙。
这段话的意思是,凡是遇到瘟疫盛行的时候,如果要出门的话,必须先饮一些酒,然后出门。回来后再饮一些酒,然后才能吃饭,由于酒里面的酒精起了作用,可以杀灭病毒,所以自然不会染上瘟疫,但不可喝醉。
如果不会饮酒,出门时吃些葱和蒜,或将蒜塞进鼻孔里也可阻挡瘟疫。因为大蒜和姜里面有硫磺素和姜黄素都可以杀灭病毒。
医酒同源
中国传统医学几乎是与酒相伴相随的。

因此,汉字“医”,繁体字写作“醫”
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认为:
“醫,治病工也。”
左上部分的“医”,
是指外部创伤(本义是指受了箭伤),
右上部分“殳”指以按摩、热敷、针刺等治病时的动作,
下半部分的“酉”,本义指酒。
综合起来就是:
受伤之后,通过按摩、针刺等手段,
再内服外敷酒,以达到治愈的目的,
称之为“醫”。
当然,近期也有网红图把“殳”指“疫”,
这是属于文字新解,
也算是古人造字的智慧吧。

汉代班固在《前汉书·食货志》中称
“酒为百药之长”;
唐代药王孙思邈对酒有“少饮,
和血益气壮身御寒,辟邪延秽”之说,
并在《千金方》中写道:
“一人饮,一家无疫;一家饮,一里无疫。”
元代忽思慧的《饮膳正要》对酒的概括论述为:
“酒味甘,辛,性热,主行药势,杀百邪,通血脉,厚肠胃,消忧愁”。古代中医认为,
“酒为水谷之精,味甘辛,其性热,其气悍,无所不至”;
具有“杀百邪恶毒气”、“除风下气”
和“以酒治疾”等功效。
这些论述都是古代先人对酒在医学和生活实践中的概括和总结。
你认为这些方法是否起作用?
请你在留言,谈谈你的看法:
|
|
|
|
|
|
|
|